秋意漸濃,太湖之濱的湖州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9月17日至18日,長三角8地市基層治理觀摩隊、中央駐浙媒體、長三角法治媒體記者組成調研團,深入湖州基層一線,探尋村社網格團隊基層治理的鮮活事例,全方位了解湖州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實踐。
創新機制,
多元調解構建和諧社區
調研首站來到吳興區八里店鎮“三源”共治中心。走進這個現代化的治理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墻上實時跳動的數據大屏。在大廳另一側的“徐根林調解工作室”里,正上演著溫馨的一幕:樓上樓下兩戶居民因裝修噪音問題前來求助,調解員徐根林耐心傾聽雙方訴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步步化解彼此的心結,最終促使雙方握手言和。
作為湖州市城市副中心,八里店鎮實有人口已超過8萬。隨著外來務工人員不斷涌入,勞資糾紛等非警務類警情呈現頻發態勢。面對這一治理難題,吳興區公安分局依托屬地黨委政府支持,創新構建了“三源”共治中心。
吳興區八里店鎮黨委委員吳謙介紹:“我們打造的這個共治中心就像基層治理的‘智慧大腦’,通過多部門協同聯動,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有人幫,把服務真正做到大家心坎上?!痹摼C合治理平臺采用“1+4+N”架構模式,以警情流轉處置為核心,形成多部門協同的共治機制。中心不僅常駐16名專業民生服務隊員,還根據需要引入司法、綜合執法、勞動監察等9個部門的力量,創新推出支部聯建、部門聯動、人員聯勤等“7聯”工作體系。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組建了由中心負責人、法官、律師和人民調解員組成的專業團隊,創新運用“云端”共享法庭和巡回審判庭模式,同時還積極吸納新興領域的新生力量為基層治理注入活力。
隨后,調研團來到德清縣雷甸鎮塘北村。剛進村口,“微笑塘北”四個大字映入眼簾,與整潔的村容村貌相映成趣。這個與杭州市臨平區交界的村莊面臨獨特挑戰:新居民人口達1.2萬人,是戶籍人口的4倍,登記出租屋1700余套。人口倒掛帶來了一系列治理難題——日均垃圾量高達15噸,年均環境治理費用超過170萬元;鄰里糾紛頻發;消防隱患突出;村容村貌亟待提升。
面對這些挑戰,塘北村創新建立“微笑塘北”協同治理體系,將信用契約機制與多元共治深度融合。通過深化新居民議事會,搭建“云議事廳”,創新“1+1+1+X”網格聯戶機制,今年已收集社情民意318條,辦結率超過90%。設立“老鄉調解團”,發揮新居民“以新治新”優勢,成功化解糾紛17起。同步推行“治理積分銀行”,居民參與治理可兌換生活服務和生活用品,配合“新居民子女入學積分”的動態激勵,極大提升了參與積極性。
多方聯動,
跨界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從新居民治理實踐出發,調研團第三站來到安吉縣春天尚居小區。午后陽光下,“向日葵親子小屋”外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家長們帶著孩子在此休閑互動,其樂融融——這正是安吉“熟人計劃”賦能社區治理的生動縮影。
該小區作為安吉縣探索現代小區治理的實踐樣板,創新提出“新治理合伙人”理念。安吉縣委社會工作部常務副部長金楓濤向調研團介紹:“我們推行‘熟人計劃’,就是要讓社區從‘貓眼里的陌生人’變成‘客廳里的自家人’,通過‘治理合伙人’機制,把快遞小哥、熱心阿姨等都變成社區的‘親情管家’,讓溫暖在鄰里間自然流淌?!?/p>
這一創新舉措構建起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融匯公益組織、人大代表、居民骨干及新就業群體的多元協同治理架構。通過建立“治理聯席會”機制,成功推動各方主體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在實踐層面,小區通過巧妙整合閑置資源,打造了“暖心亭”“樓道會客廳”等物理空間,使其成為議事協商和鄰里服務的微陣地。創新實施的“網格+新就業群體”機制,引導外賣員、網約車司機擔任“流動網格員”,組建“藍騎義工隊”,利用其職業特性成為社區的“移動探頭”和“順手公益”使者。這些創新舉措共同構建了多元共治、富有溫情的“熟人”治理新模式,不斷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帶著社區治理的溫暖感悟,調研團第四站來到太湖畔的喬溇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湛藍的太湖水面波光粼粼,與工作站藍白相間的建筑交相輝映。
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推進,環太湖沿線毗鄰的湖州織里鎮與江蘇蘇州七都鎮,兩省4.6公里的交界線區域曾是治安防控的“難管地”、安全隱患的“多發地”和生態保護的“薄弱地”。工作站以一體化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打造環太湖毗鄰區生態共治樣板。自2021年建立喬溇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并持續深耕跨省生態警務合作以來,目前已升級為4000平方米的環太湖毗鄰區生態共治基地,實行織里、七都兩地公安、生態環境部門常態入駐,消防救援、行政執法等5部門輪值駐守的“2+5”模式。
這里的群防群治隊伍從最初112名志愿者,發展到由“老兵驛站”“溇港衛士”等共治團隊領銜的204人“生態義警”隊,實現了守護生態力量從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工作站打造了擁有兩張金名片的生態義警工作室。一張是四代治水人宋松元——從他父輩開始70多年一家四代接續治水,如今他仍為青年講述治水故事。另一張則是55年來織里上空“永不消逝的電波”——王金法廣播。王金法退休后,依舊活躍在宣講一線,時常深入田間地頭,帶領群眾開展生態守護活動,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從太湖畔離開,調研最后一站來到長興縣洪橋鎮陳家埭村。這個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美麗鄉村,正演繹著基層治理的民間智慧故事。
村里的和治理事會展現了基層治理的獨特魅力。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自治組織,理事會秉持“讓有德者有得”的原則,深度融合文明誠信建設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構建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新型治理模式。
和治理事會主導文明誠信檔案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推進“抓兩頭、帶中間、樹典型”工作,通過“黨員聯戶評戶、承包組長聯片評戶”及“聯評聯審”制度,建立“誠信示范戶”“誠信達標戶”“一戶一碼”誠信體系,并大力提倡“文明誠信結果運用”,以“三美創建”為載體,創新推出系列“鴻信+”運用品牌。自運行以來,理事會推動的文明誠信體系實現了全村100%知曉率,帶動全鎮上萬戶居民參與評比,有效減少了社會矛盾,為陳家埭村贏得了省級民主法治村、省級垃圾分類示范村等諸多榮譽。
兩天行程,5個站點,每處都展現出湖州基層治理的創新活力和實踐成效。從城市到鄉村,從本地居民到外來人口,從傳統社區到生態保護區,湖州用一個個鮮活案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下一步,湖州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機制,推廣這些基層治理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動治理資源更均衡、治理反應更靈敏、治理服務更溫暖,努力打造更具辨識度和影響力的基層治理‘湖州模式’,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湖州智慧?!焙菔形鐣ぷ鞑扛辈块L熊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