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數據是面粉,數據知識產權就是用各種獨特工藝手法揉捏而成的面胚?!?3日下午,在浙江省數據知識產權改革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省知識產權局黨委書記、局長謝小云用一個比喻,闡釋數據知識產權的內涵。記者從會上獲悉,作為全國首批數據知識產權改革國家試點,浙江自2021年起就率先探索數據知識產權制度,在數據知識產權改革、地方立法和登記實踐方面的實踐與探索,為全國數據基礎制度構建貢獻了“浙江方案”。
針對數據知識產權中存在的數據權益不清晰問題,浙江通過頒發“身份證”,給數據處理者的權益裝上“防護鎖”。在全國,浙江率先將數據知識產權制度寫入法規,明確對數據知識產權開展登記,登記證書作為數據集合持有的初步證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權益保護的初步憑證,讓數據知識產權有了“身份證”。截至目前,已有27個省(區、市)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向浙江提交申請,共計發證2.4萬張。
為了讓數據知識產權更好地流通復用,浙江還打造了“數知通”平臺,為企業提供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的同時,與省法院“法護知產”應用相打通,實現數據知識產權行政司法保護信息共享、證據互認,為維護數據知識產權登記主體和運營活動參與各方的合法權益提供有力保障。
不僅如此,為確保數據安全、讓數據在安全環境下放心用起來,浙江建立“源頭存證+審查規范+全程上鏈”審查機制,保障數據來源合規、內容安全。同時,與公檢法機關建立協同保護機制,比如省法院在杭州濱江設立全國首個數據知識產權法庭,彰顯司法保護的溫度和力度;省檢察院出臺實務指引,為企業保護運用數據知識產權提供“工具書”;省公安廳在數據產業園區建立警企合作基地,指導企業加強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共同為數據安全構筑“防護網”。
據謝小云介紹,近期浙江還印發了全國首個《人工智能領域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申請指引》,旨在通過數據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破解AI高質量語料數據供給不足、應用場景不豐富等難題,“我們將廣泛開展人工智能領域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申請指引政策宣貫,做好‘數據知識產權+人工智能’文章,在語料供給、算法創新、場景拓展等方面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