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紹興,一本黨員干部記錄民情、為民解憂的“民情日記”,歷經27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步從嵊州鄉村走向全國基層治理體系,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一張“金名片”。
身處“民情日記”的發源地,紹興法院持續深化并創新這一傳統,將其轉化為轉變工作作風、密切干群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司法實踐,著力打造“司法民情日記”工作機制,通過系統感知民情、精準分析民情、及時回應民情,推動司法工作進一步貼近百姓生活、走進煙火人間。
從“坐堂問案”到“主動訪民情”
“過去辦案,卷宗幾乎就是全部世界?,F在不同了,‘司法民情日記’不斷提醒著我們,卷宗之外,還有一個更真實、更復雜的生活世界?!苯B興市上虞區人民法院東關人民法庭庭長丁國芳感慨道。
今年7月的一個清晨,丁國芳接到來自77歲的老嚴的電話:“丁法官,井水清了!”這聲樸素的報喜,為一場長達七年的鄰里紛爭劃上了休止符。誰能想到,就在一個月前,兩家人還鬧得不可開交。丁國芳清楚,糾纏多年的怨懟早已超越了法律條文所能覆蓋的邊界。若僅憑一紙判決強行切割,非但不能縫合傷口,反而會撕裂出更多、更深的訴訟裂痕。于是,她決定走出審判庭,把法庭“搬”到糾紛現場,查清背后的“真相”。
通過多次實地走訪勘察,紛爭的源頭漸漸清晰。原來,一切的起因,竟是一口不起眼的老井。因陳家的洗衣廢水長期通過緊鄰嚴家水井的明溝排放,隨著時間推移,溝渠淤塞,污水開始滲入井中。嚴家要求改道排水管,陳家則以“一直都這么排”為由拒絕。由此,爭執不斷升級:嚴家截斷明溝阻擋排水,陳家安裝鐵門“劃清界限”;嚴家指責陳家柴煙“毒害”健康,陳家反稱嚴家門戶朝向不對……
鎖定了癥結,丁國芳主動協調村委,落實管道改造工程,同時聯合村書記以溫情軟化雙方對峙立場,兩家那被積怨封住的心門,終于透進了和解的光亮。一個月后,老嚴主動提交了撤訴申請,那口被污水浸染的井,已澄澈如初。而由濁變清的何止是井水,更是老嚴心頭積壓多年的苦澀終于釋懷的滋味。
在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有一份特殊的“撫養探望檔案”,記錄著185起案件、218名未成年人的成長軌跡,讓涉未成年人撫養探望案件實現了“零強制執行”,真正將“如我在執”理念融入司法實踐的細微處。
這份檔案的背后,是當地人外出務工比例高、聚少離多的民情現狀,是紹興法院“人民法庭一件事”改革在基層的生動映照。正是基于民情分析,也為了更好回應民需,法庭主動把審判、執行、疏導、幫扶整合為“一件事”,攜手村嫂、婦聯等多元力量,通過情感溝通與社會支持,督促履行義務,修復破碎關系。
一次走村入戶的實地勘驗、一份守護成長的暖心檔案——這些看似微小的司法故事,正是紹興法院推行“司法民情日記”工作機制的縮影。不是寫日記、記筆記,而是推動法官感知民情、傾聽民聲,處理好案件背后涉及的群眾情緒、民生訴求、風險隱患,努力做實定分止爭。
民情的感知也需要體系化的支撐。2024年以來,紹興法院通過浙江法院“司法公正在線”數字化應用,給每個案件賦上專屬二維碼,當事人掃碼就能評價、投訴,12368熱線、信訪、代表委員等的意見建議也全部匯聚到這個“司法民情意見池”中,實現98.94%案件賦碼、100%及時反饋,群眾滿意率達95%。
從群眾“盼的事”到法院“干的事”
不久前,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新昌縣人民法院青年法官何賽麗與案件當事人一行,向著海拔數百米的竹山深處攀登。腳下,是李白曾詠嘆“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的巍巍山峰;心中,卻是一場糾纏數年、關乎親情與公平的自留山權屬糾葛。
這起案件的起源,要回溯至1982年的自留山劃分。40余年時光,山形易貌、人事更迭,原本清晰的界線早已湮沒于荒草。如今104國道改建征地,老呂與老郭因1500元補償款爭執不下,本是表兄弟的兩人也因此鬧僵。
案件受理后,何賽麗面對的是一張只有模糊描述,無坐標、無圖紙的陳舊使用證?!凹热粓D紙無法說話,那就走進山里去。”兩次溝通未果,她決定上山勘驗。攀頂那一刻,眾人氣喘吁吁,卻不由相視而笑。而勘驗過程依然艱難:施工改變了地貌,標記的紅繩一次次系上又被質疑。老郭坦言:“不是我要爭,是怕再被‘和稀泥’?!?/p>
這番話讓何賽麗意識到,真正的公平,不是“抹平”問題,而是厘清事實、尊重每一份權利。下山后,她趕往檔案館,翻出40多年前的原始檔案,一遍遍地比對、走訪、核實,最終成功還原了地界圖紙??粗ü俚氖掷L圖紙和鄰居證言,老郭最終開口:“法官,就按你畫的這個圖來,我信你!”隨后,老郭當場返還了補償款,一聲哽咽的“小哥”,也讓老呂濕了眼眶,幾十年的兄弟情終于重修舊好。
一步步攀登,一次次求證,沒有高高在上的指揮,只有撲下身子的實干。而這份實干源自“司法民情日記”所撬動的深層作風變革——法官不再僅僅追求程序終結,而是以定分止爭為目標,以事心雙解為追求,努力把公平正義寫進群眾心里。
“我們正是通過‘司法民情日記’,把社情民意的‘風向標’立在法官身邊,把監督評判司法公正的‘表決器’交到群眾手中,努力把群眾‘盼的事’變成法院‘干的事’。”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斌說。
從“數據庫”到“催化劑”
如何將“司法民情日記”這一“數據庫”轉化為推動治理的“催化劑”,實現司法運行效能的整體躍升?
紹興法院通過深入挖掘“司法民情意見池”,持續優化“感知—反饋—解決—提升”的工作閉環,將看似零散的民情系統整合,讓每一份民心民意都不被忽視,每一處治理盲點都得以照亮。“司法民情日記”不再只是個案記錄的載體,更進階為驅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智慧引擎。
以新就業形態勞動權益保障為例,紹興中院依托“司法民情意見池”中大量信息的數據挖掘和共性提煉,敏銳捕捉到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群體的勞動爭議糾紛呈上升趨勢,并迅速作出響應——不僅細化類案裁判指引,統一司法尺度,還主動加強與人社部門、行業協會的協同,推動形成更清晰的用工責任指引和更暢通的糾紛化解通道。正是憑借這樣精準的司法響應,今年1至8月,紹興法院勞動爭議案件上訴率同比下降3.17個百分點,司法裁判的認同感得到不斷增強。
今年初,在“司法民情日記”平臺上,數條對物業不滿的當事人留言,引起了諸暨市人民法院楓橋人民法庭副庭長馬程琳的關注。
“怎么才能從根子上化解業主和物業的矛盾?”馬程琳對這些群眾意見一一記錄、總結成因、系統施治,研判物業矛盾糾紛的成因、類型、特點,最終形成《信托制物業模式司法建議書》。事實證明,這個建議確實抓到了點子上,實施新模式后,業主對物業工作的滿意度直線上升。
作為傾聽群眾心聲、做實定分止爭的一整套工作機制,“司法民情日記”不斷走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一類問題”的閉環進階之路——前端做實“民意感知”,整合“線上+線下”渠道,收集群眾意見評價,并要求干警在執法辦案中盡可能全面地感知民情;中端做實“有件必復”,將民情民意及時歸類分流并督促查辦,做到100%的群眾訴求3個工作日內處理完畢;后端做實“以案促改”,有針對性地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轉化為提升辦案質量、促推類案治理的內生動力,努力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群眾意愿、得到群眾認可。
問題從群眾中來,機制到實踐中去。如今,“司法民情日記”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生命力,正在實踐中走深走實,推動治理活力持續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