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模具廠負責人陳建(化名)第一次走進寧波市北侖區大碶街道橫河社區“有商有量”調解工作室,手里攥著七八張來自不同部門的整改通知書?!岸际悄涿对V,兩個月里被查了十幾次?!彼麧M面愁容。令他沒想到的是,社區調解員當場梳理出所涉職能部門,3天后依托街道矛盾糾紛聯動化解機制,邀請多家單位上門核查,為企業明確了整改方案。
這場高效務實的調解,正是橫河社區“有商有量”調解工作室日常工作的縮影。
在這片僅4.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分布著1300余家中小企業和4萬多名職工,其中90%是外來務工者,勞資糾紛較為多發。為此,社區從新時代“楓橋經驗”中汲取智慧,結合工業社區實際,創新構建了一套名為“有商有量梯級調解體系”的分類治理模式,其精髓在于“分類治理、精準拆彈、警社聯動”。當問題初露端倪,企業內部的調解志愿者會率先介入,嘗試內部化解。若內部溝通不暢,則啟動企業交叉咨詢機制。
電工趙偉(化名)曾懷疑工傷賠償被克扣,調解室就為他聯系了3家不同企業的調解志愿者提供咨詢建議?!皫准医o出的賠償數額都在1.8萬元左右,這下我才放心?!?/p>
70歲的戴秀英(化名)在包裝廠打零工時不慎滑倒,造成雙腕骨折。廠方以“已通知停工,返廠屬個人行為”為由拒絕擔責。調解室隨即啟動專業響應,援引類案判決明確“超齡勞務關系適用人身損害賠償”,最終促成企業賠償4.2萬元。該案例還推動社區“銀發族”務工傷害專項應急預案的出臺。
據了解,支撐這套梯級體系高效運轉的,是精準的案件分流機制和專業的隊伍。調解中心將簡單咨詢轉給企業人力資源志愿者隊伍,復雜糾紛引入專業調解室,一旦涉及人身安全或風險升級,“警社聯動”便會啟動,社區民警成為防范風險、早期介入的關鍵力量。
運行5年來,這套機制逐步顯現效果。社區勞動仲裁案件量從年均190件降至132件,企業調解志愿者隊伍擴大到2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