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你們就像火炬手一樣,一棒棒接力,把正義送到了我們手里。”近日,應某家屬拿著錦旗來到法院,向寧波兩級法院的3位法官再次表達認可和感謝。
這場執行跨越了整整9年,背后有尹法官的雷霆出擊、呂法官的鍥而不舍和孫法官的敏銳專業,他們用執著和堅守,共同拼出了破解“執行難”的密碼。
車輪下的意外
2014年5月的一個清晨,寧波市北侖區恒山路上飄著細雨。環衛工人應某(化名)像往常一樣彎腰清掃路面,一輛左轉彎的中型貨車突然沖入她的作業區。
“剎車聲特別刺耳,我根本來不及躲閃……”回憶當時的場景,應某仍心有余悸。
事故導致應某左膝高位截肢、右腿骨折合并顱腦損傷,并被鑒定為五級傷殘。交警部門認定,貨車司機顧某(化名)負事故全部責任。
北侖區人民法院審理后,判決保險公司承擔交強險,司機顧某和貨車所屬貨運公司支付超出保險賠償限額的損失共計100多萬元。
展開數據追蹤
因保險公司、顧某和貨運公司未能履行生效判決,應某于2016年3月向北侖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案件來到了尹法官手里。尹法官立即對被執行人展開財產線索調查并采取強制措施。
得知銀行賬戶被凍結后,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向法院支付11萬元賠償款。然而,顧某和貨運公司卻無財產可供執行。
此后,尹法官兩次奔赴外省實地調查,并到轄區相關部門了解貨運公司的車輛掛靠、納稅等實際經營狀況。
經調查,顧某從事長途貨運工作,工資只夠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的生計,貨運公司則因經營不善和訴訟纏身,銀行賬戶幾乎沒有任何結余,在全國各地尚有30余件執行案件未履行。
由此,尹法官開啟了長達3年的“數據追蹤戰”,他依托全國法院查控系統發起37次線上財產篩查,定向凍結銀行賬戶16個,并通過電話、函件等形式,與公司注冊地法院、車管所、銀行等單位聯動,逐步梳理出貨運公司轉移資產的蛛絲馬跡,最終順利截獲公司業務往來款項30余萬元。
面對巨大的執行缺口,尹法官窮盡所有執行手段,被迫啟動案件終本程序。后因崗位變動,尹法官在離開執行局前,將裝滿文件的檔案箱移交給呂法官:“這個案子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
重啟執行程序
接手案件后,呂法官著手全面了解執行過往,并建立起“雙線追蹤”機制,一方面定期向應某及其家屬通報案件進展,另一方面持續向被執行人施壓,定期致電顧某與貨運公司了解情況,敦促履行義務。
2023年5月,應某向法院提供財產新線索,呂法官收到申請材料后,重啟執行程序。
鑒于顧某捉襟見肘的經濟條件,貨運公司一方成了應某拿到賠償款最后的希望。呂法官發現,貨運公司的股東之一王某雖非法定代表人,但在公司日常經營中掌控著貨運單簽字、車輛調度等事宜,對公司資金的使用也有較高的決定權,屬于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此前,王某一直處于失聯狀態,然而近期公司的一系列商業活動使其暴露在了執行法官的關注之下。
“我又不是法定代表人,憑什么限制我?”面對法院的限制消費決定書,王某拍桌子抗議,并向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要求解除對其的限制消費措施。
促成達成共識
本案由此進入寧波中院執行裁決處孫法官的視野。孫法官拿到案件后,敏銳察覺到該案要處理的,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程序性復議,更要妥善把握受害人權益和善意文明執行之間的沖突與平衡,真正做到案結事了。
認真查閱該案過去的執行情況后,孫法官深入分析雙方沖突焦點和執行難點,聯同呂法官,數次約談雙方當事人,促成共識。
法官不斷強調逃避執行可能面臨的法律制裁,并從企業及股東的社會責任出發,耐心引導股東王某正視責任,依法切實履行賠償義務;同時,多次與應某及其家屬溝通,制定償付能力對比表,可視化展示不同執行方案的利弊,幫助其理性看待案件進展,并建議適當作出讓步,以促成案件順利執行。
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由王某一次性支付賠償款14萬元,貨運公司在本案的義務履行完畢。2024年11月,應某收到了上述款項,王某也被順利解除了限制消費措施,案件由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