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蟬鳴不絕,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荷風拂面,一池碧水映花顏。在村大樟樹下, 浙江惠崇律師事務所主任周惠琴律師結合“外嫁女權益”“征地補償分配”等熱點問題,正為村民們帶來一場深入淺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普法講座。
陽光打在“樟樹下議事”的牌子上,小古城村紅衛組組長唐香菊聽得很認真?!霸瓉硗饧夼膊皇峭耆荒芟硎艽寮w權益。”她說,“村里常有這樣的法治講座,多聽聽很長知識的,處理村集體事情時才能更公平公正,大家民主協商也不能脫離法治軌道?!?/p>
2005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小古城村考察調研,提出“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服務好‘三農’”的要求。20年來,這顆名為“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以下簡稱“兩眾”)的民主種子,已然成長為既有活力又不失秩序的成熟實踐體系。
從“四議六步”將協商流程標準化到“綜合執法評價碼”讓商戶參與行業規范討論,再到“在線司法確認”賦予協商結果強制力,余杭區用20年法治探索,為“兩眾”實踐的走深走實提供了規則保障、程序規范和制度約束,使“商量”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
制度保障 確?!吧塘坑袚?/strong>
走進小古城村,古樸的村道、多彩的花圃、整潔的院落……層層疊疊,不遠處,三五游客沿著茶香綠徑向山頂的觀景臺而去……一幅和美鄉村的動人畫卷赫然呈現在眼前。
“以前,村莊景色可沒這么美。”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國榮介紹,2018年之前,家家戶戶的高墻闊門緊裹著自家庭院美景,卻擋住了整個鄉村的景觀視野,得益于小古城村“樟樹下議事”這一民主協商的“法寶”,“降圍墻”從動議到決議僅用了21天,之后從設計到竣工僅耗時83天。
林國榮回憶,推行民主協商初期,協商可沒這么快,議來議去,遲遲沒有結果。如何避免民主協商陷入“議而不決”或“決而難行”的困境?
答案是:固化議事規則,讓協商有章可循。
2015年,小古城村提出“四議工作法”,明確議事的內容、主體、方式和效力;2018年,實施“六步協商工作法”,提升村民的參與感和項目的科學性、透明度;2023年,迭代完善了“六步協商法”, “四議六步”民主協商模式(提議、商議、審議、決議、執行、監督)被寫入《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規范》,成為全區推廣的標準化流程?!八淖h六步”民主議事工作法,以“議什么”“誰來議”“怎么議”“議的效力”為基礎,以“提、議、決、干、督、評”為關鍵步驟,推進基層民主協商和鄉村發展步入快車道。
在此基礎上,余杭區司法局全面運行區、鎮(街)兩級合法性審查中心,實現12個鎮街法治審查員100%全覆蓋;配套提供“15分鐘公法圈”服務,貫通實體、熱線、網絡端口,形成1個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2個鎮街站點、229個村社服務點的三級梯次服務網,確保議事程序合法合規;針對常見的網絡消費場景,擬定網絡消費領域證據保全公證模板,提供證據保全公證快速通道,今年以來已辦理28件,單筆最大涉及標的達120萬元。
“我們一直探索用法律維護村民及村莊利益,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推動良法善治?!绷謬鴺s說。這種探索早在2012年聘請駐村法律顧問時就開始了,從最初調解婚姻關系、鄰里糾紛,發展到決策合法性審查、合同風險防范,再到調解旅游糾紛、保護知識產權,讓村民們享受家門口的法律服務。
余杭區通過法治手段,將協商機制嵌入制度框架,確保“眾人的事情”既充分討論,又依法推進。
優化流程 推動“商量有序”
走進余杭區網絡交易糾紛調處中心,鍵盤敲擊聲與電話鈴聲交織在一起。在調處中心的一間辦公室里,一起網絡消費糾紛調解正在線上進行,通過在線調解平臺,調解員與消費者、商家開展三方視頻調解。
早在10年前,隨著網絡消費迅猛發展,網購投訴量增加不少,余杭區成立網絡交易糾紛調解中心,搭建了全國首個網絡交易糾紛在線調解平臺,利用數字技術深化多元調解機制,推動網絡消費糾紛高效化解。隨著科技的進步,去年起,余杭區利用AI技術,提前幫助梳理糾紛基本事實,提取糾紛關鍵點和消費者訴求,大大提升了后續的人工調解效率。
余杭區通過將法治與技術相結合,優化協商流程、提升協商效率,使“眾人的智慧”更加高效、透明地轉化為治理決策。
作為全國數字經濟高地、平臺經濟強區,阿里巴巴集團總部所在地,余杭區平臺內經營戶超過1000萬戶。高速發展的以互聯網為紐帶的新經濟、新業態,也帶來了治理新挑戰。余杭區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清單化管理、程序化監督等舉措,讓民主協商從“粗放式討論”升級為“精細化治理”,既提速又提質;為民主協商搭建了“軌道”,既防止“脫軌亂議”,又確保“議必能行”。
去年年初,余杭區倉前街道的商家們體驗到了新變化:執法檢查變得不再頻繁。這得益于區內實施的“綜合執法評價碼”制度。通過這一制度,商鋪會根據自身的安全規范執行情況獲得不同的“紅黃綠”顏色代碼,以此來指示執法隊員對店鋪的檢查頻率。蛋糕店老板小林笑言:“有了‘綠碼’,小店在半年內僅需配合一次執法檢查。這樣,我節省了大量迎檢時間,能夠更專注于店鋪的經營?!?/p>
據了解,余杭區“綜合執法評價碼”制度將商戶檢查事項標準化,形成64項清單,商戶可通過“余智護杭”平臺參與行業規范討論,并提出改進建議。2024年,569家商鋪通過“紅黃綠”碼動態管理,整改率達95%,實現“商量-反饋-優化”閉環。
增強公信力 實現“商量有力”
6月,采茶忙季已過。然而,走進徑山鎮俞家堰工業園的杭州銀泉茶業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仍是一派火熱景象,制茶師傅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殺青、揉捻等生產流程。
銀泉茶業負責人介紹,他們是第一批申請“徑山茶”證明商標的茶企,但作為馳名商標,之前“徑山茶”地理標志被線上線下冒用、惡意搶注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茶企合法權益。
針對這一情況,余杭區檢察院走訪茶葉協會,結合協會和茶農的需求,制定出臺《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檢察院保護“徑山茶”知識產權實施意見》,將茶農協商提出的維權需求轉化為7項履職重點,先后開展使用“徑山茶”地理標志違法犯罪專項監督、助力“徑山茶”生產企業發展法律服務行動等系列活動。
如今,有了政府“認證”和法治護航,銀泉茶業發展進入快車道,衍生出碾茶(抹茶原料)、抹茶等生產線,建立起了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研發、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市場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
今年夏季,徑山鎮前溪村里的魚塘水清魚歡、花草相間,不再像往年那般臭烘烘了。村干部汪亞楠介紹,之前魚塘免費開放,一到周末和節假日,來釣魚的人絡繹不絕,帶來了熱鬧但也帶來了垃圾?!疤鞖庖粺?,總是臭烘烘的?!贝甯刹總冏咴L時,聽到村民抱怨聲不斷,于是在充分聽取意見和協商后,鼓勵村民承包魚塘,并采取收費模式。如今,魚塘承包到組后,有了專人打掃,以前臟亂差的現場再也沒有了。
“村里的協商機制還引入了律師監督機制,確保村民提出的意見在法律框架內得到公平處理?!蓖魜嗛榻B。
法治,讓每一次“商量”都擲地有聲、行之有效。
余杭區網絡交易糾紛調處中心創新“在線司法確認”機制,調解協議可一鍵申請法院背書。2023年,16萬份調解協議獲司法確認,履約率超99%,避免“說了白說”的尷尬。
每月4日是小古城村的“眾人監督日”,圍繞基層治理的癥結難點和基層群眾的切實需要,從“誰來監督”“監督什么”“怎么監督”破題。
……
余杭區通過法治手段,增強了民主協商公信力,確保“商量”的結果權威、可信,并得以執行。
在余杭,法治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讓“眾人之事”真正由“眾人做主”的力量。從田間地頭到網絡空間、從茶農維權到商戶自治,法治與民主協商的雙向奔赴,正書寫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