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廣東沿海小鎮的一戶普通家庭因生計所迫將幼女暫托鄰家,不料從此骨肉分離;2025年,在長興公安與公益力量的助力下,這段被歲月撕裂的親情終于縫合。這是一場關于苦難、堅守與科技賦能的尋親,更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跨越時空的守望。
1993年夏末的廣東海岸線,江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一個女嬰。屋頂漏著風雨,米缸幾近見底,前兩個孩子一兒一女都未滿3周歲,新生兒也因病反復高燒?!按迳系耐鈦響舴驄D結婚多年未生育,家庭條件優渥……”面對鄰居“領養可改善孩子境遇”的提議,江父在屋檐下抽著悶煙,任憑煙灰簌簌落滿褲管。“再等等吧……”他總這樣說。直到小女兒再次反復高燒不退多日,夫妻倆終于還是含淚將孩子交予鄰家,想著“不過幾步路,隨時能見”??烧l料,3個月后,養母離婚攜女遠走他鄉,從此音訊全無。
這一別,竟是32年。
江家從未停止尋找。2012年,隨著尋親題材影視作品熱播,江家哥哥從電視中得知“全國公安機關DNA數據庫”,連夜帶著父母趕往縣城公安局采血。然而,十年間杳無音訊,希望的火苗幾度燃起又熄滅。
2021年,江家再次登記血樣,并注冊“寶貝回家”等公益平臺。江家哥哥姐姐發出的尋親帖,在網絡深海中沉浮無數次。
轉機出現在2025年。從貴州遠嫁浙江長興的梅女士偶然間刷到長興公安的尋親成功案例報道,丈夫撫著她的肩說:“該去找找自己的根了?!痹谡煞虻呐阃?,梅女士走進長興縣公安局,找到司法鑒定中心主任馬駿。通過血樣采集、比對,梅女士的血樣與江家夫婦成功匹配。
團圓終有時,親情永不斷。經多方協調,5月20日,在這被賦予“我愛你”特殊寓意的日子里,在長興縣公安局認親現場,梅女士與江家人在32載離散后緊緊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