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山縣政務服務中心,新辦企業主們領取營業執照時,都會收到一份量身定制的“法律風險防范指南”——餐飲經營者獲得食品經營風險預警清單,特種設備企業拿到登記流程圖解。這份涵蓋8個領域的“入市第一課”,正是象山縣推行“教先于罰”行政執法改革的生動寫照。
“入市第一課”
今年來,針對涉企專業法規知曉率低、易引發執法爭議的痛點,象山縣率先推行“教先于罰”模式,通過審批環節前置普法、執法前預警指導、執法中包容審慎、執法后跟蹤幫扶的全鏈條創新,實現執法溫度與力度的有機統一。
“‘史上最低價’這種廣告詞用了會違法?你們要不說,我還真不知道!”審批服務窗口前,剛辦理完營業執照的電商創業者張先生發現了創業路上的知識盲點。
為優化營商環境,象山在審批環節同步發放法律風險防范指引手冊,開設“一站式”法律咨詢服務窗口,精準解析常見違法風險點。針對行業特性,定期組織法律專家開展專題培訓,幫助企業規避經營風險。
在風險防控階段,象山縣通過創新智慧化風險預警機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系統發現風險后,企業有2個月自查整改期,整改不到位再給1個月緩沖期,最后才啟動執法程序?!笨h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創新智慧化風險預警機制,今年已幫助企業化解750余條經營風險,贏得企業好評。
“預約式”入企指導
在執法過程中,象山還積極踐行規范執法與包容審慎的統一。今年1月,縣市場監管局查處一起特殊案件:某副食品店銷售5包過期“香辣棒”,貨值2.5元,按規定可處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經查系首次違法,當事人主動銷毀問題食品并說明來源后,最終免予處罰。象山推行的“輕微免罰、首違不罰”讓行政執法更有溫度。
通過努力探索規范執法與包容審慎的有機統一,象山執法效能獲得有效提升。推行“說理式執法”:現場亮證、講法、明理,引導企業主動糾錯;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動態公布免罰清單,給予整改機會;探索“學法輕罰”機制:企業積極配合整改并通過法規培訓考核可獲從輕處理。
伏季休漁護漁執法檢查
在企業信用修復環節,象山推行 “三書同達” 與跟蹤回訪工作機制,實現 “處罰與幫扶并重”。
“多虧政府回訪指導,幫我們完成信用修復,解決了發展難題!”一家曾因污水排放違規受罰的企業負責人感慨道。這源于象山推行的“三書同達”與跟蹤回訪工作機制。
執法部門在作出處罰決定時,同步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合規建議書和信用修復告知書(一處罰三告知)。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回訪等跟蹤完成整改,助企盡快恢復信用。
這種“處罰與幫扶并重”的執法模式,既維護了法律權威,又提供了改正機會,實現了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