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開窗再也不用捂著鼻子了!”杭州市拱墅區朝暉街道朝暉七區66幢居民張奶奶的感慨,道出了周邊6幢居民樓住戶的共同心聲。隨著轄區農機園區內一處廢舊資源回收站徹底搬遷,朝暉街道聯合各方力量,成功化解了困擾居民的噪聲與環境污染難題,社區重歸寧靜。
今年3月,某廢品回收企業入駐朝暉七區北側農機園區后,問題隨之而來:每日清晨5點,刺耳的金屬碰撞聲便打破寧靜;露天堆積的廢品在漸暖天氣中散發刺鼻異味;裝卸占道更添混亂。僅一墻之隔的66幢以及周邊其他幾幢居民樓的住戶深受其擾,苦不堪言。
社區網格員在例行巡查中敏銳捕捉到問題。社區黨委立即行動,依托“紅色議事會”機制,線上平臺與網格熱線同步收集民意,重點走訪高齡老人,精準鎖定矛盾焦點——廢舊回收站的噪聲、異味及占道問題。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基層治理“一盤棋”迅速激活。5月初,街道依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統籌城管、市場監管、平安法治等多方力量,一方面,以約談警示、限期整改等法治手段壓實企業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社區專項工作組每日巡查,緊盯搬遷進度。
在多部門協同發力與社區持續跟進的合力推動下,企業最終于5月23日完成全部清理搬遷工作。從街道吹哨、部門聯動啟動攻堅,到困擾居民的“心病”徹底根除,僅用了48天?!?/p>
在該事件的處置中,朝暉街道前端依靠網格力量精準排查鎖定矛盾;后端依托“吹哨報到”機制,高效整合多元力量協同發力,成功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