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蟬鳴稻浪間,余姚市臨山鎮邵家丘村迎來“長三角大學生看浙江”暑期實踐調研團。這個曾獲“全國文明村”等多項殊榮的村莊,歷史上卻曾深陷“矛盾交織、欠賬累累”的困境。調研小組此行,旨在溯源其深厚的“德治”傳統,聚焦新時代“移風易俗”的基層實踐,探尋傳統與現代治理智慧碰撞的火花。
而開啟這座村莊蛻變密碼的鑰匙,正如村黨委書記姜海軍所言:“治理如同醫病,早診早治才能防微杜漸?!?/p>
道德樓里的時光密碼
步入邵家丘村,醒目的“道德立村志存高遠”誓言碑昭示其核心理念。道德館、道德林、道德積分超市……“德潤邵家丘”已深植村莊肌理。
在道德樓的時光長廊里,調研組看到了村莊的蛻變軌跡。2001年,邵家丘由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合并初期,矛盾叢生,“群眾意見多、官司多、集體欠賬多”是當時真實的寫照。時任村支書黃寶康提出的“道德立村”理念,如同一粒頑強的種子,在現實的貧瘠中艱難萌芽。
“但真正讓道德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是2012年推出的‘道德銀行’?!贝妩h委委員應文君指著展板向調研小組介紹。這套獨具特色的“道德積分”制度,每年對全村約800戶家庭進行道德評定,并聯合銀行、商家,對道德評定優秀的家庭提供免擔保貸款、利率下浮、購物折扣等優惠,由此形成“可存可取”的道德銀行?!敖刂聊壳?,我們已經簽約了197家農戶,簽約總額高達1.3億元?!睉木f。組員郭家榮感慨道:“這深刻體現了德治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的有機結合?!?/p>
德治的觸角還延伸到了下一代。調研小組跟隨村婦聯主席陳秀娟參觀了當地以葡萄產業為核心延伸打造的特色兒童成長項目。陳秀娟表示:“這些項目是我們針對學齡段兒童,尤其是單親兒童,踐行‘德治’、塑造品格的重要一環?!?/p>
移風易俗,傳統與現代的拉鋸戰
在邵家丘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長期存在。前任村支書黃寶康回憶,17年前女兒結婚時“香煙茅臺必備”,親友聚會從正月持續到婚期,負擔沉重。白事花費更甚,農業副社長沈波提到,其丈母娘去世時,法事從晚飯持續到凌晨,花費要兩三萬元。
這種攀比之風不僅加重了經濟負擔,更扭曲了人情本質。村民沈苗芬直言:“操辦程度應量力而行?!比欢懊孀印庇^念迫使許多家庭無奈跟風。年輕的村干部沈柯菁也提到,當地老人去世若不辦法事,會被認為對死者不敬,傳統觀念成為移風易俗的最大阻力。因此,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既是減輕群眾負擔的務實之舉,也是樹立文明鄉風的必然要求。
目前,“移風易俗”工作已取得進展,村民對簡化紅白事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創新探索也正在展開,規劃中的“家宴中心”不僅旨在推動婚事簡辦,還將通過“德潤菜系”整合本地農產品、幫扶弱勢群體,同時開發文創產品?!凹缺A袅藗鹘y儀式感,又融入了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創新思路,展現了文化與經濟的巧妙結合?!苯M員孫心悅感慨。而組員焦鴻琳提則點出關鍵:“真正的改善不能靠等待政策性文件,更需要突出基層干部帶頭作用?!?/p>
法治護航,陽光村務與普法浸潤
德治引領風尚,法治則為治理提供規則邊界和責任保障。邵家丘村黨總支深知,要讓村民團結一心,必須依靠“陽光村務”,用公開促公平,用公平倒逼法治落地生根。
邵家丘村從最初的張榜公布、開會通報,到如今依托微信公眾號,讓村情村務直達村民“手機里、眼皮下”。“我們公眾號每月會公布村級財務信息,村民可以隨時查詢、監督,對疑問環節可留言詢問,也可當面詢問。”姜海軍介紹。“用真心換信任”,陽光村務成為凝聚人心的黏合劑。
普法宣傳同樣走“心”又走“新”。臨山鎮司法所聯合公益組織創新推出“手拉車學校”。志愿者們拉著農用手拉車,載著手繪展板和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去年以來,這種“移動課堂”已覆蓋全村90%以上的農戶,讓法治知識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針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司法所還定期組織法律顧問走進敬老院,通過生動的情景模擬,幫助老人們識別詐騙陷阱,守護“養老錢”。此外,社區矯正對象通過參與普法志愿服務修復社會關系,實現了法治教育與道德感化的雙贏。
“三治”融合的鄉土智慧
邵家丘村以“微網格”織密服務網絡,撬動“大治理”。全村劃分為30個“微網格”,每個網格由1名骨干黨員或村民代表擔任“微網格長”,以便民為原則將服務精準延伸至村民家門口,推動基層自治提質增效。
這種“線上接單、線下落實”的服務模式成效顯著。 一名網格長向調研小組分享了經驗:“有村民擔心土地調整影響葡萄種植,我們第一時間聯系農技專家上門答疑,并在微信群同步政策解讀?!贝迕裨V求得以實現“2小時內響應、24小時內辦結”,極大提升了決策透明度和執行效率。“網格化服務模式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體現了基層治理的靈活性和實效性?!苯M員郝玉潔評價道。
蟬鳴依舊,稻浪翻涌。調研暫落帷幕,從昔日的“矛盾復雜村”蛻變為如今的“全國文明村”,邵家丘村生動印證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強大治理效能。一條以網格連民心、法治護發展、德潤促和諧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已然清晰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