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興市嘉善縣魏塘街道,有一個被譽為“浙北第一大村”的村落——魏中村。這個由5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的村莊,戶籍人口僅5336人,實有人口卻達3.3萬余人,最多時超5萬人,是典型的人口倒掛村。日前,“長三角大學生看浙江”暑期實踐調研小組通過連續的實地走訪與座談交流,探尋這個多民族聚居、新居民占比極高的村莊,是如何逐步破解流動人口管理、溝通與融入等難題,走上從“民工村”到新居民治理示范村的蛻變之路。
多元協同聚合力 “以新帶新”解難題
“魏中村是一個讓人感到親切的地方,和我家鄉的小縣城很像又很不一樣,像的是那種井井有條和鄰里和睦的氛圍,不一樣的是它復雜的人員構成和成熟的治理模式?!毙〗M成員表示,很難想象,2009年左右,這里曾因5萬多新居民的涌入(相當于本地人口的十倍),面臨著人口多雜、環境臟亂差、管理難度大的困境。
“那時的治理壓力巨大,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新管新’的新居民管理模式。”退休老書記俞金珠回憶道。魏中村成立新居民管理委員會,由新居民志愿者組成管理團隊,讓新居民從治理對象轉變為治理主體。這一創新舉措,成為破解人口倒掛難題的關鍵一招。
同時,魏中村織密“組織網”“服務網”“力量網”三張網絡。建立新居民黨支部,與安徽霍邱、四川紅巖等地緣性黨組織共建,實現組織生活同步開展;構建“3+N”網格陣地體系,將核酸亭改造為網格連心服務亭,由新居民志愿者輪崗值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地嘉人善,是真的,嘉善是真的很好。”說這話的是新居民方明光。1999年從安徽阜陽來到魏中村的他,如今已是新居民黨員、志愿者微網格長,創立了“家有小方”工作室,成為新居民治理的示范標桿。作為嘉善首位新居民黨員志愿者,他牽頭巡河排查隱患、組織暑期防溺水巡邏,踐行“以新帶新”理念,用方言講解垃圾分類、消防知識,用鄉音搭建溝通橋梁,化解鄰里矛盾。工作室成立以來,調解各類矛盾糾紛86起,解決群眾難事32件,贏得了居民們的信任和贊譽。
同樣讓人感動的還有從四川來到嘉善的陽麗平。這位全國勞模從企業技術骨干轉型,2005年起全職投身新居民治理服務,退休后仍通過“陽麗平工作室”持續提供調解服務?!拔业墓ぷ魇覊κ欠奂t色的,放了很多植物,很涼爽,大家進來以后感覺心情就很好,說的時候你要給人家交心,就很有效果?!闭嬲\換信任,是她的服務秘訣。
在魏中村,像方明光、陽麗平這樣的新居民典范還有很多。他們扎根魏中、服務魏中,用行動詮釋著“第二故鄉”的歸屬感。
民族融合譜新篇 “石榴花開”別樣紅
“村里在疫情防控期間給我們分配飲食物資時,特意注意了我們回族的飲食習慣,這點特別暖心?!被刈羼R大姐的話語,道出了魏中村少數民族群眾的真實感受。
魏中村居住著來自32個少數民族的群眾,他們多通過婚姻或務工遷入,有的已在此居住10~20年。為促進民族融合,魏中村打造“石榴紅家園”等陣地,民族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回族拉面課等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餅等節日活動中,總會邀請土家族家庭演示打糍粑、回族拉面師傅開設美食課,讓各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滲透。
6000平方米的“石榴紅家園”文化中心,作為民族融合的核心陣地,串聯起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中心內不僅設有民族文化展廳,陳列著畬族彩帶、苗族銀飾等32個民族的特色符號,還通過廚藝社、舞蹈社等載體,常態化開展民族美食交流、特色舞蹈編排等活動,使得各族居民在煙火氣和文化共融中拉近心靈距離。
與之相呼應的是村里的文化禮堂,作為“石榴紅家園”文化活動的延伸陣地,其社會化運營模式為民族融合注入了持續活力。八年來,這里累計舉辦“民族村晚”“排舞月月演”等活動5000余場,惠及群眾107萬人次。每逢端午、中秋等節日,“石榴紅家園”的文化體驗活動與文化禮堂的集中展演相互聯動:前者聚焦日常技藝傳承,后者側重集中展示成果,形成“日常浸潤+集中綻放”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讓32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在魏中村的土壤里共生共榮?!拔业暮⒆釉┐髅缱邈y飾參與學校民族服飾秀,這讓他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一位苗族家長說道。然而,調研中也發現,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仍面臨斷層挑戰,下一代多使用普通話,民族技藝參與度低,三月三、苗族六月大會等特色節日因人數分散而尚未獨立舉辦。對此,魏中村正以申報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政策精準度,深化文化認同。
關愛服務暖人心 守護成長助未來
“陽光媽媽”隊伍,是魏中村最溫暖的風景線之一。這支成立于2011年的志愿服務隊,從最初的15人發展到42人,創新“1+4+X”新“魏”來共育模式,聯動公安、學校等多方力量,通過經濟救助、學習輔導等關愛行動,結對幫扶近400名特殊新二代。
“不僅要保障孩子們的安全,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庇峤鹬榻榻B道,“陽光媽媽”們不僅解決新居民子女暑期安全問題,還關注青少年心理教育,幫助多個家庭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出謀劃策。
為破解新居民雙職工家庭的子女看護難題,魏中村精準施策,依托圖書館精心打造“四點半課堂”,為放學后缺乏監管的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習與活動空間,讓孩子們在安全環境中自主學習、快樂互動。針對0—6歲嬰幼兒群體,村里專門設立“親子小屋”,常態化開展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助力家長科學育兒,增進親子情感聯結。
此外,村里還積極搭建兒童驛站平臺,持續推進暑期“春泥計劃”“青藍萬家”等特色興趣活動,每年吸引超3000人次青少年參與,既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也為新居民家庭解決了后顧之憂,讓社區服務更有溫度、更貼民心。
“積分制既讓我們更有動力參與社區活動,也讓孩子的入學問題得到了解決?!币晃恍戮用窦议L說道?!熬W格+積分”的創新模式,讓服務更精準高效。新居民可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積累積分,用于兌換入學資格、租房補貼等福利,形成“服務-福利”的良性循環。
平安建設固根基 網格智治提效能
“鈔票不要讓人騙去啦!”傍晚調研小組跟隨網格員夜巡,網格員用方言向老人宣講反詐知識的聲音格外親切。這種融入方言智慧的宣貫模式,讓反詐知識從生硬的條文轉化為有溫度的生活常識。
魏中村創新構建“1+3+N”網格力量體系,每個網格配備1名黨員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1名輔警及N名志愿者,實現“警格-網格”雙網融合。15名專職網格員和15名民輔警下沉網格,通過移動終端實現事件“發現-上報-處置-反饋”閉環流轉,2024年辦結網格事件1276件,辦結率達98.2%。
南橋新村創新打造的“平安小院”,成為基層治理的亮眼名片。這里設置網格連心服務驛站、矛盾調解角,建立黨員示范崗、包干區,組建黨員突擊隊,構建保潔、保序等融合矩陣,使各類刑事、治安等事件較2024年同比下降70%。
平安小院的具體工作以消防安全、反詐宣傳和警民聯動為主。門口的告示欄寫滿了活動日期和對應的內容,體現了基層工作的認真負責。通過每月召開“網格村民懇談會”形式,廣泛收集網格內情報信息、社情民意,形成情報信息“收集—過濾—處置—上報”制度(突發性事件實時上報)。對網格上報事件,一般性事項由街道、村解決,重點事項由街道報送,縣級相關職能部門承接辦理;建立宣傳教育機制,整合“防火防騙防盜反詐反邪”等安全防范知識,利用網格內相關宣傳載體常態化進行安全教育,提升網格安全指數。
“安全積分超市”制度更是調動了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積極性。居民和未成年人參與治安安全和校園安全的行為可量化積分,用積分兌換服務和物質獎勵。
數據顯示,通過一系列平安建設措施,魏中村今年以來出警數同比下降50.5%,社會秩序明顯改善。
“魏中村的探索是浙江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為人口倒掛村的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帶隊老師王陽表示,本次調研收獲頗豐,既是一次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實踐,也是將新聞理論學習與中國特殊基層社會經驗相結合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