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到來,4月17日,浙江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宣傳周活動在衢州拉開序幕。啟動儀式上,省高院發布2024年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分析報告和年度知識產權保護典型案例,并以三場典型案例宣講,展示浙江法院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創新實踐和重要成果。
據省高院副院長許惠春介紹,去年全省法院共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36265件,同比上升24.54%;審結31576件,同比上升4.59%。全年依法判決賠償總額為7.61億元,平均判賠額9.83萬元,其中判賠額超過100萬元的案件共114件。針對知識產權領域的惡意、嚴重侵權行為,全年適用懲罰性賠償案件53件,是2023年的1.9倍,總金額1.44億元。
此外,全省法院依法審理涉互聯網平臺、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典型案例,探索完善數據權益保護路徑,促進算法運用向上向善,推動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如在審理涉“奧特曼”動漫形象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浙江法院在沒有既有裁判規則可借鑒領域,準確劃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邊界,同時對大數據模型訓練行為是否構成合理使用的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為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健康規范發展起到重要指導和示范效應。
浙江處在對外開放前沿,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司法審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泰國知名能量飲料品牌在跨境經營時,因泰國公司未能在我國商標確權程序中成功維護自身注冊商標,導致其商業標識被他人全面模仿并陷入糾紛。二審法院全面審查了涉案商業標識的境內知名度證據,充分考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境外商譽對境內消費者認知的影響,準確把握反不正當競爭法立法精神,以被訴侵權人存在明顯攀附意圖和全面攀附行為反推知名度,對泰國權利人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予以保護,增強了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的信心,也為司法實踐中認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規定的“有一定影響”的商業標識提供了更全面、合理的考量維度和裁判指引。據了解,2024年,全省法院共新收涉外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832件,同比上升4.92%,其中超過98%的案件原告為外方當事人,大部分當事人的訴請獲得全部或部分支持。
記者了解到,宣傳周期間,全省法院將圍繞“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主題,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全面展示浙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