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溫州市司法局獲悉,溫州2024年全市涉執法類投訴舉報占比從2021年的65%下降至34%,企業群眾對執法公正滿意度提升至97.6%;相關工作作為全省唯一地市在全省“進一步提升行政執法質效 助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省”工作動員部署會上作典型經驗發言,獲評省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第一批“最佳實踐案例”。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重要發祥地,溫州始終堅持將民營經濟作為溫州的最大資源、最大優勢和最大特色,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以來,溫州市司法局深化司法部省市縣鄉四級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兩級人民政府行政執法協調監督辦公室掛牌全覆蓋,聚焦企業法治訴求、執法沉疴舊疾、閉環監督實效三點發力,全面發揮法治助企惠企護企實效。
2024年6月,蒼南縣司法局接到某受委托執法鄉鎮應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電話,反映蒼南縣應急管理局存在以指導名義對委托執法鄉鎮設置立案指標、一案雙罰指標、罰沒金額指標的行為。接到該信息后,縣司法局結合前期企業反映重點,圍繞介紹第三方公司、執法標準前后不一、未出具整改文書等問題,聯合縣紀委監委、縣檢察院對一批曾因安全生產問題被處罰的企業開展走訪交流。經過詳細調查后確認,執法隊工作人員承認存在下達立案、罰沒指標等情形,遂給相關部門制發了《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有效保護了企業的利益。
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5月,溫州市司法局聯合市紀委、監委圍繞涉企執法10個重點領域和20項高頻事項開展“1020”裁量規范化專項監督,推動19部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配套行政裁量權基準;以“一單位一清單”的形式,全面梳理部門規范涉企行政違法行為裁量標準,在人民政府官網公示各執法單位裁量權基準清單和賦權鄉鎮裁量權基準規范要求,推動解決處罰輕重不同、標準不一等問題。
專項監督行動開展以來,溫州全市圍繞綜合執法、市監、稅務、應急消防、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資規、衛健、住建、文化廣電旅游等10個領域等企業關切領域,督促各主管部門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進一步細化、量化行政裁量范圍、種類和幅度,建立裁量依據適用及說明理由制度。特別針對溫州取得地方立法權以來制定的25部地方性法規,督促生態、漁業、綜執、住建、民政、消防等多個市直部門需結合地方性法規的處罰條款,實際制定本系統裁量基準,全市34個執法機關公布裁量基準清單,細化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