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白天在家休息,終于能開窗透透氣了,孩子寫作業也安心多了?!苯?,家住寧波市鎮海區蛟川街道東信路社區的陳女士,對小區周邊工地噪聲問題的改善贊不絕口。
這份安寧的背后,是鎮海區蛟川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創新運用“增值化治理”機制,成功破解法律權限之外噪聲擾民難題的生動實踐。
民有所呼:噪聲困擾成小區居民“煩心事”
不久前,東信路社區某小區樓棟長向派駐該社區的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員(同時擔任社區第一書記)反映,附近施工工地產生的噪聲嚴重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然而,現行法律法規對施工噪聲的管理有明確界定:執法部門擁有處罰權的僅限于夜間時段。對于居民反映強烈的日間噪聲問題,雖然確實影響生活,但街道執法隊卻面臨“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現實困境。如何在不突破法律框架的前提下,有效回應群眾關切、解決實際困難,成為擺在執法隊面前的一道治理考題。
“紅色治理聯合體”快速響應,部門聯動“聚合力”
面對這一難題,蛟川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沒有選擇“一罰了之”或“束手無策”,而是依托街道黨工委創新建立的“紅色紐帶”基層治理機制,探索法治之外的“柔性治理”路徑。
派駐東信路社區的執法隊員(第一書記)作為深入社區的“前哨”,第一時間將居民的訴求和現實困境,通過街道“紅色治理直通車”平臺精準上報,指出了問題癥結——法律權限有限,但民生需求迫切。
街道黨工委迅速啟動“紅色治理聯合體”響應機制,協調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中的綜合執法、生態環保、建設交通等相關隊伍。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作為牽頭單位,聯合社區黨委、居民代表,迅速組建了“降噪攻堅聯合工作組”。工作組打破部門壁壘,目標清晰:在法律框架內尋求最優解,最大限度降低噪聲影響。生態環境技術骨干深入工地,進行專業噪聲監測,精準識別主要噪聲源,基于監測結果,環保部門提出了“采用低噪聲泵送設備”“優化高噪工序時段”等具體可行的降噪技術建議。從行政處罰和行業監管角度,綜合執法領域和建設交通領域執法人員積極引導施工方履行社會責任,優化施工組織方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施工方展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主動承諾并實施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引入更先進的低噪聲混凝土泵送設備,替換老舊高噪設備,從源頭上減少噪聲產生。科學調整高噪聲工序時間,盡量安排在居民外出較多的時段,避開居家休息高峰。在靠近居民區一側增設臨時聲屏障,有效阻隔噪聲傳播。派駐到社區的第一書記多次與施工方深入溝通,既講明法律規定底線,也充分傳遞居民訴求,爭取理解與配合。
民心有回響,“安靜指數”和“幸福指數”雙提升
據生態環境執法人員后續監測數據顯示,居民敏感時段的平均噪聲級較改進前顯著下降了22分貝以上。更可喜的是,居民切實感受到了變化,社區微信群里的抱怨聲少了,理解與點贊多了。“雖然知道白天施工不違法,但執法隊和街道這么用心,聯合這么多部門來幫我們解決問題,真的很暖心!”一位居民在社區議事會上由衷地說。
這并非依賴處罰的“硬約束”,而是黨建穿針引線,聚合部門、撬動工地、回應民意的“巧”功夫。它讓居民看到:法律是底線,但服務為民沒有“下班時間”;執法有邊界,但紓解民困的智慧與擔當可以無限延展。蛟川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不斷深化“黨建+增值化治理”實踐,不斷探索解決群眾身邊“煩心事”的新路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提升轄區居民的“安靜指數”和“幸福指數”,為建設更加和諧宜居的蛟川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