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村里這塊閑置地租出去了,真是沒想到溢價超這么多!”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某村黨支部書記握著周善展的手連連道謝。在甌海區農村產權服務中心共享法庭里,桌面上堆疊的產權材料里,一份剛剛簽署的村集體閑置空地租賃合同格外醒目。
這是周善展擔任“共享法庭”庭務主任后促成的又一亮眼成果。該中心成立以來已實現941宗農村產權交易成交,成功盤活村級資產13.19億元。這些數字背后,藏著這位85后基層法律工作者“讓沉睡資產活起來”的執著。
田間地頭的“老娘舅”
“十幾年的鋪子就像自家孩子,哪能說搬就搬?”郭溪街道某村原承租人董某的哽咽,讓周善展找到了化解矛盾的關鍵。原來,董某與村集體因店面騰退陷入糾紛,導致村集體資產持續流失。接手案件后,周善展立即通過“共享法庭”聯系法院法官,理清法律關系,并先后組織4次調解,從“釋法”到“析理”,雖然調解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雙方的態度卻逐步緩和。
考慮到訴訟對雙方均不利,周善展還是沒有放棄,主動走進村委會和董某家中“拉家常”,敏銳捕捉到雙方“同村宗親社會關系”因素,并了解到董某經營的實際困難和訴求,因此通過向其“釋法”,闡明其中法理關系,并從中心數據庫中篩選就近閑置相似鋪位供董某選擇,最終達成和解:董某放棄補償并騰退,選擇了新的鋪位,村方減免部分租金。糾紛化解后,新承租方順利入駐,村集體全額收回租金,實現資產盤活。
“農村糾紛不能只講法條,更要解心結?!敝苌普股钣懈杏|。自2022年“共享法庭”成立以來,他已參與調解58起案件,成功化解49起,平均調解周期僅15天,涉案金額達1114.7萬元,有效盤活農村資產,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治紐帶的“引線人”
在產權中心的“共享法庭”里,甌海法院法官陳淑雅正通過共享法庭為全區190個行政村的網格員開展涉農普法培訓。
法院結合農村產權服務中心共享法庭的特點,創新推出“1+N”服務模式——以1個中心為樞紐,聯動基層供銷社、農合聯、三資中心等多個支點,實現全區網格化管理。
這支由法院與村社網格員共同組成的“法治紐帶”,將司法服務融入農村產權交易全流程。依托“一屏一線一終端”,既能為村民提供在線調解、立案指導,又能針對集體資產交易、宅基地流轉等高頻問題提供“定制化普法”。
培訓結束后,周善展向陳淑雅法官反映,因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規范,農村集體“三資”領域問題頻發,導致大量訴訟和信訪糾紛。了解情況后,法院全面梳理近三年涉“三資”案件,對租賃合同規范、證據保全等關鍵環節進行專項指導,在原有“三級監管+多渠盤活”機制基礎上新增“法治護航”模塊,周善展也在實踐中成長為“法律通”。
如今,同事和村干部遇到集體資產法律問題時,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周善展這顆“定心丸”,“先去問問小周”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糾紛化解的“前哨兵”
“律師函發出三天,村里很多商戶拖欠許久的租金就到賬了!”某村主任打電話向周善展說了進展情況。此前,該村集體商鋪因租戶經營困難長期欠租,村干部礙于情面未積極催繳。周善展依托“共享法庭”平臺,指導村集體通過律師發函、公證存證等程序,最終促成租金收回,并帶動周邊類似糾紛化解,形成“警示一批、規范一片”的治理效果。
“既要守住集體資產紅線,又要保住小商戶生存空間?!敝苌普乖谔幚硐蓭r街道某村集體資產商鋪欠租糾紛中始終堅持這個理念。
為實現雙方收益最大化,他在核查租賃協議后,向合作社說明訴訟執行周期長的現實困難,同時向租戶闡明信用違約后果,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分期還款協議,協議約定若違約將承擔2萬元違約金并接受強制執行,周善展全程監督確保調解真實性。此舉既避免了集體資產空置風險,又為租戶爭取了6個月周轉期,實現雙贏。
三年來,周善展通過“共享法庭”平臺,將法律專業優勢與基層治理相結合,既降低維權成本,又節約司法資源。他說:“農村產權糾紛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關乎鄉村治理的民生工程,而‘共享法庭’正是打通基層解紛‘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