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藥材之鄉”,磐安全縣有中藥材種植戶4.8萬戶,從業人員6.8萬人,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建有中藥材集散中心“浙八味藥材城”,90%以上的浙產道地藥材在這里交易。然而,產業快速發展中暴露出三大法治短板:一是交易雙方法律風險意識薄弱,交易糾紛與侵權頻發;二是產業鏈信用體系缺失,質量追溯困難重重;三是行業合規管理滯后,各項法律風險凸顯,部分企業因環保、稅務等問題被行政處罰。
對此,磐安縣司法局、檢察院、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積極引導推動中藥材產業加強合規建設,實現從“一個企業”到“一個產業”、“單向要求”到“雙向規范”、“事后治理”到“事前預防”的轉變,構建全產業鏈法治保障體系。
磐安縣通過制度創新填補行業合規空白,編制出臺《金華市中藥材產業合規指引》,重點圍繞中藥材種植、加工、經營不同環節的合規風險,統一提出合規管理體系的相關建議,同時制定發布《中藥材產業合規實施指南》。融合中藥材領域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商業慣例、公序良俗、風險控制等內容,首創《中藥材產業合規管理規范》團體標準。
同時,磐安縣通過監管創新推行“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梳理種植、加工、經營環節監管事項,形成涵蓋行政檢查、處罰、指導等142項“監管事項總目錄”,明確各環節監管主體、法律依據與操作規范。依托“浙里中藥材”數字化平臺,集成企業自檢數據、部門檢查記錄、第三方檢測報告等信息,構建產業全景式監管數據庫。以“一站式”集成辦理窗口整合行政審批、合規指導、風險預警等22項服務,企業可通過“自主點單”模式獲取定制化合規支持。
磐安縣還通過執法創新構建產業治理新生態,將企業行政指導與日常執法檢查、“綜合查一次”等工作有機結合,企業合規成果與“雙隨機”抽查監管比例、頻次掛鉤,對守法合規企業減少檢查頻次。聯合行政執法部門健全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和減輕行政處罰機制,在法定權限范圍內給予容錯糾錯空間。首創“一支隊伍管藥鎮”機制,創新“四張清單”柔性執法體系,制定《輕微違法不罰清單》《首次違法免罰清單》《公益減罰適用清單》《輕微速罰輕罰清單》,對中藥材標簽不規范、初加工場所標識不全等18類輕微違法行為實施容錯糾錯。2024年,全縣辦理首違不罰案件5件,公益減罰案件2件,減免處罰金額累計達0.29萬元,對12家企業實施“提前告知+限期整改”制度,實現100%整改閉環。
磐安縣創新打造“檢察服務鏈+法治副廠長”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建立“219檢企議事會”機制,每月固定日期召集檢察院、企業代表、行業協會等召開議事會議,聚焦企業反映強烈的職業打假、行政執法爭議、合同詐騙等問題,通過檢察建議、行政指導、聯合執法等方式監督解決,明確質量標準與違約責任,避免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整合執法人員、法審員、公職律師等資源,組建242名“法治副廠長”,提供黨建指導、合規服務、糾紛化解等全覆蓋服務,通過定期入企排查合同風險、知識產權漏洞,指導建立合規管理制度,幫助企業修訂完善合同文本、風險防控手冊,成功化解藥材采購、土地流轉等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8%。
通過構建全產業鏈法治保障體系,磐安縣中藥材產業法治環境實現改善。今年以來,累計檢查藥材種植、運輸、經營戶231家次,發現問題37個,整改率達100%。同時,法治賦能推動產業鏈信用體系構建取得突破性進展,浙貝母、元胡、白芍合格率上升15個百分點,藥材加工耗損減少10%。當地通過行業治理模式創新,形成“政府主導、行業自律、企業主體、社會監督”的協同治理格局,為傳統產業法治化轉型提供可復制經驗。通過“檢察服務鏈+法治副廠長”機制,動員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司法機關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累計服務企業1200余次,解決合規難題476項,企業滿意度達99%。創新實施“法護民企”專項行動,通過構建“企業自治+法治賦能”雙輪驅動模式,進一步深化企業互動型治理,推動企業向“主動治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