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還有南瓜和番薯等蔬菜,趕快拿來過秤……”8月4日早上7時許,開化縣楊林鎮號嶺村的一塊平地上,開化佳信配送的車輛旁,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給已過磅的村民支付現金。
“今年這茬番薯估計能賣1萬多元?!贝迕衩⒁涕_心地說,能在家門口賺錢,還得感謝兩省多地成功化解了邊界“壕嶺關”這片山林的糾紛。
以“壕嶺關”為界,開化縣楊林鎮號嶺村與江西省德興市昄大鄉定坑村接壤。十幾年來,兩個邊界村因接邊地帶的山林權屬問題一直有所爭執。2023年9月,定坑村姜某某等5名村民一紙訴狀將號嶺村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村委會退還山林。
開化縣楊林鎮黨委政府得知后,以去年簽署的浙皖閩贛四省邊際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牽引,立即將這起糾紛通報給邊界聯勤聯動工作平臺。
平臺馬上啟動矛盾糾紛跨界調解。收到信息后,開化縣、德興市兩地的法庭、公安、司法、林業、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就聚集到設在楊林鎮鎮政府的聯勤聯動工作站,分析糾紛成因,商討調解方法。隨后,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將糾紛雙方召集到工作站,傾聽雙方聲音,了解爭議焦點。由于準備充分,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以當事人的文化認同為切入點,引導雙方擱置權屬爭議,并就這座山如何共同發展特色產業,以利益共贏推動糾紛互解、區域平安提出建議。
在情在理的分析,合法合規的說理,雙方聽得心服口服。經過多次協調溝通,最終糾紛雙方同意擱置權屬爭議,共同發展特色產業。“其實這點林地也不值什么錢,雖然是兩個省,但大家地理相近、語言相通、習俗相似,我就不再爭了……”在今年4月的一次調解會上,定坑村的一名村民表示自己會撤回訴訟。不久,其他4名村民也撤訴了。
糾紛能有效化解,離不開上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落實。去年7月,浙皖閩贛四省邊界市、縣(市、區)政法系統負責人等齊聚開化,堅持“一體化”建設、“一條心”破難,搭建了一個以共建平安邊界為基石,深化基層治理、完善平安機制、共享智慧成果的交流合作平臺——邊界聯勤聯動工作平臺,并設立了工作站。凡涉及邊界的矛盾糾紛、基層治理等相關問題,平臺都會第一時間受理解決。
沒有了糾紛羈絆,號嶺、定坑兩村放手發展產業。號嶺村聚焦紅色文化傳承,在打造“紅軍果糧”品牌的基礎上,積極謀劃紅色古隘研學基地項目。該村黨支部書記傅遠飛告訴記者,今年村里與開化佳信配送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共富大棚”,僅村民在“壕嶺關”上種植的南瓜、甜玉米、番薯、辣椒等高山農產品今年銷售額就達20萬元。此外,紅色古隘研學基地項目將于近日開工,將打造成集戶外拓展、親子游等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而在山的另一邊,定坑村建起了500畝的生態景觀茶園,承包人張永剛信心滿滿,“沒有了糾紛,高山茶產業未來發展可期”。
“現在我們兩村的村民走動更加頻繁了。就說定坑村的生態景觀茶園的施肥,從他們那邊爬上茶園得花1個多小時,而從我們號嶺村走則方便又快捷。前段時間,茶園施肥每天用工20多人基本上是號嶺村民,不但為我們村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增進了兩村村民的感情?!备颠h飛說。
同一座山,省界兩村共同打造景觀、發展產業,資源共享互補,過去的“糾紛山”變成了現在的“共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