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千仞,畫屏天開,朝夕觀晤,煙霞往還——這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繪的神幻景象之處,也是國家5A級景區神仙居景區“巖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霧美”的傳神寫照。近年來,仙居縣人民法院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探索專業化審判新路徑,設立神仙居旅游法庭,集中審理全縣涉旅糾紛與環境資源審判案件300余件,在蒼山翠水的懷抱中守護這片山水畫卷。
司法服務與旅游發展并行
“才華叔,我骨折的傷已經好了,景區的賠償款也拿到了。”近日,廣東的張先生在電話里開心地和神仙居共享法庭的調解員吳才華說。
張先生在神仙居景區索道上不慎摔倒,導致右小腿兩處骨折,向景區和投保的保險公司索賠,但雙方在賠償數額上分歧較大,沒有達成賠償協議。張先生回廣東后,吳才華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與他聯系,持續跟蹤調解,給張先生算“經濟賬”、給景區算“名譽賬”。經過一個多月的耐心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仙居法院法官組織一起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在神仙居共享法庭進行現場調解。調解成功后,根據申請當場通過移動微法院發送司法確認文書。
近年來,仙居縣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生態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為及時化解涉旅糾紛,仙居法院在神仙居景區游客中心內設立神仙居共享法庭,并邀請全國模范調解員吳才華常駐法庭,調解涉旅以及轄區內矛盾糾紛,同時開設遠程快速調解通道,讓遇到糾紛的異地游客少跑腿、不跑腿。
“我們推行‘1+1’工作模式,爭取在1小時內現場調解,盡量做到1天內調處、兌現?!鄙裣删勇糜畏ㄍジ蓖ラL吳勇智表示。同時在“十一”、春節等重要節假日,法官、專職調解員與共享法庭庭務主任在景區輪流值班,及時為游客提供法律咨詢,現場調處糾紛。法庭還在皤灘古民居等其他12個重點旅游景點設立服務站,公布調解聯系方式和“e法官”微信號,線上提供法律指導。2021年以來,已調處涉旅糾紛445起,調解成功率99.5%。
懲治犯罪與生態修復并重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煙頭竟然引發如此嚴重的火災……”今年7月,被告人陳某跟隨吳勇智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來到白塔鎮某山場,查看自己曾經燒毀又補種的山林,懊悔地說。
這是一起失火罪案件。陳某因為將未熄滅的煙頭丟棄在山場,導致發生森林火災,過火總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有4萬平方米的浙江省級公益林。“在這類案件中,除了對被告人依法懲治外,更要考慮如何修復被破壞的山林?!眳怯轮钦f,最終法庭判決陳某有期徒刑一年五個月,緩刑二年。陳某在判決后主動繳納生態環境修復費用和評估費用36000余元,購買了6771株楓香苗,與工作人員一同在燒毀的山林間種下。
神仙居旅游法庭踐行“教育式審判+修復性司法+源頭化治理”的審判理念,推動形成“破壞-懲罰-修復-監督”的生態修復閉環。在陳某補種楓香苗后,法官與農業局工作人員定期開展監督回訪工作。如今,陳某也成為當地的“宣傳大使”,用親身故事警示其他村民。
仙居法院以巡回審判的方式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仙居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孩子們以及周圍村民前來旁聽。
今年8月13日,仙居法院在神仙居游客中心旁就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開展巡回審判,被告人周某違反保護水資源法規,在禁漁區、禁漁期內,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撈水產品,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獲刑,并需通過增殖放流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當庭宣判后,周某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完成了600公斤魚苗的增殖放流。
“司法制裁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將生態修復理念融入審判全流程,把補種復綠、勞務代償等作為恢復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敦促義務人保質保量完成生態修復義務,才能實現懲治犯罪和修復生態的雙贏?!毕删臃ㄔ簩徟形瘑T會專職委員吳雨雁表示。截至目前,仙居法院已敦促當事人繳納生態修復金1000余萬元,有14件案件采取補種復綠、勞務代償的方式償還“生態欠賬”。
多樣性保護與法治宣傳并舉
今年5月,仙居法院受省生態環境廳邀請,在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活動中進行了情景劇展演,贏得陣陣掌聲。而這一情景劇改編自神仙居旅游法庭的一個真實案例。
2023年6月8日,神仙居旅游法庭將寺前村村民抓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放歸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抓到穿山甲并及時通知法庭的是當地村民老李。
“我們這邊環境好,經常能看到一些野生動物。以前法官來村里普法時說過這些野生動物都是需要保護的,而且我們村曾有一個人賣穿山甲被判刑。所以那天我一看到穿山甲,就趕緊聯系法庭?!崩侠罨貞浾f。
“我們希望通過判決讓危害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受到懲處,更希望通過普法活動讓社會上出現更多‘老李’。”吳勇智說。
仙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古楊梅種質資源庫。仙居法院在楊梅市場設立仙梅服務站共享法庭,聯合農業局等部門定期為梅農開展針對性普法宣傳,為“梅-茶-雞-蜂”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支撐。
2021年以來,仙居法院充分延伸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編印保護生物多樣性普法宣傳冊1萬余冊,開展放生鳥類、非遺普法等活動50余次,讓法治宣傳教育走進生活,讓環境保護理念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