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山海城,千年漁港鄉”。石浦古鎮位于象山半島南端,是我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下轄176個大小島礁,人口約10萬。古鎮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弦歌不綴,被譽為“活著的古漁鎮”。千年的海波潮起潮落,賦予了這片山海靈蘊旖旎的風光,象山法院石浦法庭就坐落于此。
近年來,石浦法庭解鎖漁港治理的“法治密碼”,堅持建設“和美漁家”“共治漁村”“法護漁業”“平安漁港”四維一體的海上楓橋法庭,探索出了“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交”的特色海上“楓橋經驗”。
解讀“文化密碼”
石浦漁港作為我國東南沿海擁有上佳水文條件的中心漁港,孕育出了久遠厚重的牧漁文化,蘊含著解紛智慧的“文化密碼”。
“喂,你好,我是石浦法庭‘漁港老娘舅’調解團的調解員老鄭,現在由我來調解你們之間的糾紛……”伴隨著電話鈴聲響起,石浦法庭調解員老鄭開始了忙碌的一天。老鄭是石浦法庭邀請來的特殊調解員,擁有豐富的調解經驗,是石浦家喻戶曉的“漁港老娘舅”。
在我國漁港地域文化中,船老大在漁民中往往享有較高的威望,說話很有分量。石浦法庭解讀漁港“文化密碼”,發掘船老大群體潛在的解紛力量,將以船老大為代表的熟知漁村民情的民間調解力量組織成“漁港老娘舅”調解團參與矛盾解紛。
“漁港老娘舅”老鄭有一套獨家的“解紛秘籍”:矛盾解紛千頭萬緒,歸結起來就是“將心比心”四個字。調解員只有做到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當事人開解矛盾,把工作做到當事人心坎上,才能解開雙方的心結。在一起涉漁借貸糾紛中,由于被告出海捕魚難以聯系且拒絕還款,導致調解一度陷入僵局。老鄭沒有氣餒,另辟蹊徑從原、被告的人際關系入手,了解到原、被告雙方本是長期合作的伙伴,兩人關系原本十分要好。于是,老鄭決定用友情化解堅冰,呼吁雙方看在往日情義的份上,將心比心,為對方著想。老鄭用自己船老大的經歷規勸原告體諒漁民生活的艱辛,允許被告通過分期支付歸還欠款;以自己的調解經驗勸說被告為朋友著想,盡早還款,避免訴諸公堂。在老鄭的努力下,原、被告最終各退一步,被告同意以分期支付的方式歸還欠款。
至2025年,石浦法庭已建立有50名具有豐富調解經驗的特邀調解員組成的涉漁糾紛調解隊伍,常駐分布于5個社區7個行政村的“共治驛站”調解涉漁糾紛。為全面提高民間調解員法治素養,石浦法庭還為調解員量身定制特殊的法律培訓,將其培養成為名副其實的“法律明白人”,已累計開展調解員講座30余次,完成全部調解員的業務訓練。
緊扣“時間密碼”
“我家庭比較困難,這筆錢我一定要拿到??墒窍轮芫鸵_漁了,我一出海沒十天半個月根本上不了岸,這周能辦完嗎?”一起提供勞務受害糾紛案件的漁民老李因擔心受開漁影響無法及時到庭參加審判,向送達開庭傳票的法庭工作人員提出請求。
考慮到老李身為漁民的工作性質以及確實困難的家庭條件,如果機械地按照原本的審理周期,將會給老李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困難。于是法官在征得被告同意后,將本案開庭時間提前安排到開漁前夕的周日上午。為一次性解決當事人的困擾,法官在審理中促成了雙方的和解,老李也趕在開漁前拿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補償。
受漁業生產周期的影響,漁民的生產作息時間非常特殊。在開漁期,漁民長時間出海,與陸地難以取得聯系;在休漁期,漁民則“偃旗息鼓”上岸休息。這使得漁民在開漁期難以及時應訴,不利于漁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本著司法為民的宗旨,石浦法庭緊扣“時間密碼”,準確把握漁業生產周期和規律,開通涉漁案件綠色通道,利用伏季休漁期集中審理涉漁案件。在2024年伏季審判期,共計集中審判涉漁糾紛342件,占全年案件的45%,案件集中于休漁期開庭協助化解海事糾紛10件,執行結案93件,惠及漁民452人。
解鎖“地理密碼”
“今天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我和各位到場的電商朋友來聊一聊海鮮產品帶貨銷售需要注意的法律問題……”一場應時應景的普法講座拉開帷幕,石浦法庭的胡法官在石浦鎮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站共享法庭與電商群眾見面。
受限于海陸分割的地理條件,石浦地區的法治資源分散,司法服務的邊界被地形束縛。為將便民服務的觸角伸到轄區每一戶人家,石浦法庭解鎖“地理密碼”,打出共享法庭與數助送達兩張牌,智慧賦能重構海港司法格局。
為在轄區有限的地理條件下拉近法庭和當事人的距離,石浦法庭著力完善共享法庭布局體系,提升共享法庭治理效能,現已建成94個共享法庭,實現轄區鎮鄉(街道)和村社全覆蓋,以一根網線串起千家萬戶。此外,石浦法庭聯合石浦司法所共同串聯陸海普法點位、創新繪制“一圖普法游海島”地圖,提升轄區海陸互動力度。在陸上,完善南田法治館的建設、打造東門島法治研學基地,通過石刻、雕塑等物質文化載體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法治文化;在海上,開設“文明專列普法號”汽渡、打造最美“海上法治書屋”,為石浦地區的常年出海打漁的漁民群眾“量身設計”了海上移動普法窗口,讓漁民在和風浪搏擊的同時,也能沐浴到法治的陽光。
“由于無法與你取得聯系,現通過北斗衛星系統向你送達開庭通知……”法官通過“北斗送達”系統向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被告徐某送達開庭通知。被告徐某因在石浦沒有固定住處且長期出海捕魚,法庭難以通過常規途徑送達開庭通知,因此法官決定借助北斗信息系統向其送達文書。
找人難與送達難曾經是石浦地區涉漁糾紛案件的難點,因為當事人往往在海上工作,海陸分離的地理限制導致法庭的訴訟文書難以及時送達到當事人處。石浦法庭創新推出“數助送達”司法便民服務,與石浦漁政站聯動建立“北斗送達”協作機制,利用漁船配備的北斗系統實現“海上送達”,大大提升了文書送達率和當事人出庭率。自“北斗送達”機制建立以來,共完成送達72次,協助80多名漁民及時參加訴訟,推動54起案件順利進入訴訟程序。